微建「向传统学习发展之道」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讨会演讲实录

北京时间2月18日,以“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为主题的第二届瑞典中国可持续设计研讨会在瑞典皇

北京时间2月18日,以“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为主题的第二届瑞典中国可持续设计研讨会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举行。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商务参赞韩晓东,瑞典工业与创新部总干事及欧盟与国际事务秘书处秘书长托马斯.达尔曼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词。

中瑞设计师济济一堂,来自两国的百名设计师共同交流城乡建设方面的经验。中国设计师宋微建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向传统学习发展之道》的主题演讲。


宋微建: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前面几位演讲嘉宾都讲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的时间有限,非常简短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信仰,再介绍一个国际建筑师的案例,最后介绍一个我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们经常听到西方人说“上帝保佑”,中国人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谢天谢地”。这里的不同在于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是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中国人信仰什么呢?信仰天,天是什么呢?天就是宇宙、世界、自然。 

我们经常听说人与自然发生问题,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没有人与自然的问题,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也经常听到以人为本,说得具体一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中国人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再进一步来说,就是天人本来就是一个。 

我到瑞典后,非常惊奇地发现,瑞典人非常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国人讲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其实是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道。道法自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效法自然,而是在意识上的再生,这一点我们当代人做得还不够。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为物质和经济所垄断,缺乏了智慧——只有知识,没有智慧。据说中国要建一个超过1000米大楼,后来被取缔了。在中国明代,有一个高度至今没有被超越的建筑——只有9米高,但是这是中国人认为的最高的建筑,因为这是中国的皇帝、领导者祭拜天地的地方。 

前面我说了,我们今天的人更多的是靠知识在思考,缺少智慧。据说瑞典也是一个土地比较稀缺的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不要从物质上去扩大它,而是从理念上、智慧上去求得更大的空间。就中国传统观念来说,就是要在一个小的空间里面再造乾坤,乾坤就是天地。 


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这是我们明代的一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整个建筑有5万平方米。

但是你们看,这个门这么小,就是一个普通民宅的门。这个园林在我的家乡——苏州。这门这么小,是不是穷啊?不是的,在明清的时候,苏州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有一句话叫做“苏湖熟,天下足”,也就是说,在太湖流域——我的家乡在太湖流域——丰收的时候,整个中国都有饭吃,四万万人。 

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崛起,产生了许多暴发户,尤其是这种爆发思想——求大、求高、求上,我们愧对祖宗。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给苏州园林的评语,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第二点是取法自然而超越自然。这对于我们建筑师、设计师来说,这两点是我们未来值得去挖掘的智慧。 

我介绍一个案例,我的同乡贝聿铭先生,2006年他在苏州建了一个8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应该说不算大。 

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暴富的一年,但是贝老先生的创作理念让我们所有建筑师都震撼了,这在我们,没有一个建筑师敢于这样挑战自我。 


其实我们都上了贝聿铭的当,贝聿铭不是要做小、要做矮,而是他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大、做高。贝聿铭使用了中国园林中的许多技巧,其中就使用了“借景”。

中国人的太极拳,实际上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借力”——自己不发力。打太极拳的人,身体看上去都很弱,但是他的筋骨很强,他会找到对方的弱点,攻击对方。贝聿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面,做了如此大的景观,这个尺度上巨大的对比,一下子就让人体会到什么是大。这里没有什么奥秘,但是对于有想法的人来说一棵树就够了。 

这些都是根据中国苏州园林的传统理念做的作品。苏州园林中有一个设计目标叫“可望、可游、可居”,你看它跟我们目前的一些设计目标是不太一样的。 

这是大家前面看到的五万平米的拙政园的入口,最高记录里面待了大概三、四万人,廊道只有1.2米宽,但从来没有堵塞过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苏州园林的一些手法,四个字——屏、取、借、寄。 

关于这个“屏”,实际上,我们匠人都懂,空间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而我们现在一直在拆。苏州有一个留园,它的通道有60米长,但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是一个巷子,设计师通过各种手段弥补了所有的不足。 

这个在中国是窗也是门,叫“长窗”,还有另一种叫法——“屏门”。到了夏天的时候,这个门全可以卸掉。所以中国园林是分不出室内和室外的。 

在苏州园林当中,墙后面还有景,墙后面还有墙,这是很特殊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左边这个巷子过去其实有非常好的景观,但它的设计就是不要让你一览无余。 


第二个是“曲”,“曲”是有中国性格在里面的,中国人比较内向,中国人要说什么事情会绕着说,这是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的。


这是一些苏州园林的平面布局。 

当时的文人雅士比较风流,希望美女在过桥的时候能够多看两面,而不是像现在的时装就只看到前面、后面,他是希望多看两个面——共四个面。 

第三个是“借”,就是刚才讲的太极拳的“借力”,这个“借”字在园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在空间里,借力是最大的,把天地都借进来了。不需要在里面画天,也不需要画地,所有有文化的人到那个场地就知道了,所有的景观都已借进来了。 

最后是“寄”,我们经常讲中国人的意境是要寄托的,怎么寄托呢?就是把我们的情感寄托在某个载体或故事上面,这叫“寄”。 

这个盆景也是这么借过来的,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整天待在大山里,我也不可能把森林搬到家里来,这就可以用盆景。 

这是我最近做的一个项目——马厩酒店。 

中国有一句古话: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军马场,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跟着感觉走,也就是根据现场、场地、环境来营造,而不是带着某种思想或者想法去干预,尽量做到——我是向常人在学习。 

在马厩酒店的庭院里,这块生土遗留下来了,什么也没做,但是这个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最后一句话:资源是有限的,但细水可以长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瑞典的森林资源一样,我们可以一起来开发。谢谢大家! 


宋微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首席设计师、上海农道乡村规划创作总监、2012和2013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语言”特色、影响深远的空间作品和家具产品。近年来致力于传统乡村修复性规划;历史街区、老建筑改造等设计。

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构建了微建空间设计的核心观念:传承东方文化的精髓;营造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具有东方人文关怀的空间。


微建「向传统学习发展之道」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讨会演讲实录

北京时间2月18日,以“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为主题的第二届瑞典中国可持续设计研讨会在瑞典皇

北京时间2月18日,以“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为主题的第二届瑞典中国可持续设计研讨会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举行。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商务参赞韩晓东,瑞典工业与创新部总干事及欧盟与国际事务秘书处秘书长托马斯.达尔曼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词。

中瑞设计师济济一堂,来自两国的百名设计师共同交流城乡建设方面的经验。中国设计师宋微建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向传统学习发展之道》的主题演讲。


宋微建: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前面几位演讲嘉宾都讲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的时间有限,非常简短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信仰,再介绍一个国际建筑师的案例,最后介绍一个我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们经常听到西方人说“上帝保佑”,中国人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谢天谢地”。这里的不同在于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是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中国人信仰什么呢?信仰天,天是什么呢?天就是宇宙、世界、自然。 

我们经常听说人与自然发生问题,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没有人与自然的问题,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也经常听到以人为本,说得具体一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中国人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再进一步来说,就是天人本来就是一个。 

我到瑞典后,非常惊奇地发现,瑞典人非常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国人讲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其实是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道。道法自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效法自然,而是在意识上的再生,这一点我们当代人做得还不够。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为物质和经济所垄断,缺乏了智慧——只有知识,没有智慧。据说中国要建一个超过1000米大楼,后来被取缔了。在中国明代,有一个高度至今没有被超越的建筑——只有9米高,但是这是中国人认为的最高的建筑,因为这是中国的皇帝、领导者祭拜天地的地方。 

前面我说了,我们今天的人更多的是靠知识在思考,缺少智慧。据说瑞典也是一个土地比较稀缺的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不要从物质上去扩大它,而是从理念上、智慧上去求得更大的空间。就中国传统观念来说,就是要在一个小的空间里面再造乾坤,乾坤就是天地。 


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这是我们明代的一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整个建筑有5万平方米。

但是你们看,这个门这么小,就是一个普通民宅的门。这个园林在我的家乡——苏州。这门这么小,是不是穷啊?不是的,在明清的时候,苏州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有一句话叫做“苏湖熟,天下足”,也就是说,在太湖流域——我的家乡在太湖流域——丰收的时候,整个中国都有饭吃,四万万人。 

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崛起,产生了许多暴发户,尤其是这种爆发思想——求大、求高、求上,我们愧对祖宗。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给苏州园林的评语,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第二点是取法自然而超越自然。这对于我们建筑师、设计师来说,这两点是我们未来值得去挖掘的智慧。 

我介绍一个案例,我的同乡贝聿铭先生,2006年他在苏州建了一个8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应该说不算大。 

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暴富的一年,但是贝老先生的创作理念让我们所有建筑师都震撼了,这在我们,没有一个建筑师敢于这样挑战自我。 


其实我们都上了贝聿铭的当,贝聿铭不是要做小、要做矮,而是他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大、做高。贝聿铭使用了中国园林中的许多技巧,其中就使用了“借景”。

中国人的太极拳,实际上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借力”——自己不发力。打太极拳的人,身体看上去都很弱,但是他的筋骨很强,他会找到对方的弱点,攻击对方。贝聿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面,做了如此大的景观,这个尺度上巨大的对比,一下子就让人体会到什么是大。这里没有什么奥秘,但是对于有想法的人来说一棵树就够了。 

这些都是根据中国苏州园林的传统理念做的作品。苏州园林中有一个设计目标叫“可望、可游、可居”,你看它跟我们目前的一些设计目标是不太一样的。 

这是大家前面看到的五万平米的拙政园的入口,最高记录里面待了大概三、四万人,廊道只有1.2米宽,但从来没有堵塞过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苏州园林的一些手法,四个字——屏、取、借、寄。 

关于这个“屏”,实际上,我们匠人都懂,空间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而我们现在一直在拆。苏州有一个留园,它的通道有60米长,但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是一个巷子,设计师通过各种手段弥补了所有的不足。 

这个在中国是窗也是门,叫“长窗”,还有另一种叫法——“屏门”。到了夏天的时候,这个门全可以卸掉。所以中国园林是分不出室内和室外的。 

在苏州园林当中,墙后面还有景,墙后面还有墙,这是很特殊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左边这个巷子过去其实有非常好的景观,但它的设计就是不要让你一览无余。 


第二个是“曲”,“曲”是有中国性格在里面的,中国人比较内向,中国人要说什么事情会绕着说,这是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的。


这是一些苏州园林的平面布局。 

当时的文人雅士比较风流,希望美女在过桥的时候能够多看两面,而不是像现在的时装就只看到前面、后面,他是希望多看两个面——共四个面。 

第三个是“借”,就是刚才讲的太极拳的“借力”,这个“借”字在园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在空间里,借力是最大的,把天地都借进来了。不需要在里面画天,也不需要画地,所有有文化的人到那个场地就知道了,所有的景观都已借进来了。 

最后是“寄”,我们经常讲中国人的意境是要寄托的,怎么寄托呢?就是把我们的情感寄托在某个载体或故事上面,这叫“寄”。 

这个盆景也是这么借过来的,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整天待在大山里,我也不可能把森林搬到家里来,这就可以用盆景。 

这是我最近做的一个项目——马厩酒店。 

中国有一句古话: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军马场,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跟着感觉走,也就是根据现场、场地、环境来营造,而不是带着某种思想或者想法去干预,尽量做到——我是向常人在学习。 

在马厩酒店的庭院里,这块生土遗留下来了,什么也没做,但是这个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最后一句话:资源是有限的,但细水可以长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瑞典的森林资源一样,我们可以一起来开发。谢谢大家! 


宋微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首席设计师、上海农道乡村规划创作总监、2012和2013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语言”特色、影响深远的空间作品和家具产品。近年来致力于传统乡村修复性规划;历史街区、老建筑改造等设计。

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构建了微建空间设计的核心观念:传承东方文化的精髓;营造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具有东方人文关怀的空间。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沪ICP备19038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