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建:关于空的三种尺度

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空境。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意识的。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

空间不“空”,关于空的三种尺度


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空境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意识的。我们今天要试图从这个空的话题展开,来谈我们的设计。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空”和“境”,进行有机的转换,不转换呢,空还是空,境还是境,和我们没有关系。

所谓空,可以从字义上去分析,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间大到宇宙小到微尘,我可以说这是一般的理解。

那么,空到底有多深呢?

我们学设计都知道,我们的高度在哪里?我们的高度在我们的深度,深度在哪里?深度是最最基本的粒子,基本的概念,这个是深度。不是复杂,复杂没有深度,往往把事物剖析到基本单位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深度,自然就有了高度

空的常识概念:天空 空白 没空,这三个概念完全不一样的。


天空,有尺度的,空白,不见得有尺度,对吧?没空,是时间概念。所以这些概念要记得,所谓概念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如果我讲的一个事物,你们在座的没有概念,我就传达不出去。

我们学设计的一直在研究,所谓的”造型语言“,我们在语言交流的时候,一定要用概念来交流。我们能不能把一个设计概念通过电话能够交流清楚?你必须要拿图纸甚至要用动画,还要你亲自在上面去做解释的,这种概念是模糊的。

我们可以想想,电话里一说,鸟蛋!清楚了吧?一个建筑像鸟蛋、鸟巢,清楚了吧?这个叫做概念。

苏州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个概念是属于我们老百姓交流的语言,科学是要把这个概念搞清楚的一门学问。所以我们自古以来关于这个宇宙,这个空,我们一讲到空,天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就要我们花时间去研究,当然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研究出的。

整个历史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确实很有意思,我们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的,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呢?就是发展到宇宙大爆炸,可以这样讲,依然在争论中,没有结论。所有你看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个“空”字,我们马上想起“空白”,“空间”,现在看来已经不是这样了。这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基本问题了。

 “空”是不是“无”呢?“空”毫无疑问是相对于“有”,是相对”存在“,物质、时间、意识。我们中学要学到物理,都会涉及到,讲到事物的基本概念的时候,它就会必须要出来。

我们从这个字面上去看,差不多能够感觉到这个宇宙的大与小的问题。“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能这个词用得真的已经非常非常到位了。但是我们如果没有一个事实证明,我们很多人会说,这个算什么。


我们还有很多人,听到佛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一般人理解,“色”,就是这个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万象。物质,就是色,不是颜色,是个相,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所以说这个“空”呢,佛学里面讲的“空”,和我们现在认识的“空”,是不一样的东西。

佛学认为,一切的相一切的色,空是它的本性。这话可能有点不太理解,我看这个图,好看,我们经过设计教育的人,差不多是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是这个习惯,还是比较理性思维的。理性思维看这个图,比较容易看出来。

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天空,以我们现代的科技手段,我们在100光年时的影像是这样,100光年,一光年相当于一万亿公里。

再乘以一百,你们已经知道巨大了,在那个时候看到的”相“是这样子。好,我们倒过来,微观的角度去看,一微米时的图像,1皮米等于十亿分之一毫米,1毫米就十亿分之一,我们的脑子已经不够用。

你知道头发多细?1毫米大概有10根头发左右,差不多这个关系,你看我讲头发,你们就有概念。这两张图居然呈现出来的像,居然一样的。我们还没找到,这个再下去是什么东西。

不是我们现在脑子里的那种概念,承受不了了。所以你看,我们做设计,要么你不要去碰,你要去碰,你说你有多少深度吧,你就必须把一些基本概念一个一个搞清楚,然后成为概念以后,你对这个事物有认识了,它成为概念。

概念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设计的,你的手段。就是在把一个一个问题搞清楚,然后变成概念,然后就变成你的手段。

前面讲的,尤其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概念,我也在复旦学过佛学,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的代表,他说,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许多的科学实证,就是找到了证据,差不多证实了科学的观念。

我今天这样讲,这不是一个答案,这是一个现象,这是在我们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在这个此时此刻我们人的认识,既有清晰的又开始模糊了,所以这世界比较难认识。

我在有篇文章中,看到霍金说,人类要能够理解这个世界万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3000年。就是包括我在内,尽管去幻想,这就是最最深奥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最最最可触及到的东西。

我们习惯的,眼见为实,对吧?你看我们这个“眼界”,我必须要用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我才能认可。这是我们人类的局限。有了这个“界”字在,这个”界“既是无界又是有界,同样一个字,两种含义在里面。


我们这个标题叫做《空境》,前面讲的是空,我们很多人对空,现在有一个新的认识,“空间不空”。我们人类究竟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自然界,是什么东西?有观点认为,意识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这个事情又回到了我们对空间,对意识的一个重新的认识。

我们讲的是意境,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学过语文的,都知道这个意境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可以拿来。

你拿个意境回来,有吗?没有,我到意境有吗?也没有的。

意境是什么东西?是存在在我们意识当中。我简单认为这个“境”,是由感而发,这个“感”,是要我们做的。我们做的形象,这个“眼界”,看的部分可以透过这个现象,去理解这个境。所以它是有东西的,它不是一个从空到空,不是,这才叫境。一境一境一境,它是要有一个意识的递增过程。

在宋代有一幅画,叫《寒江独钓图》,这个是一幅名画。


我们中国的很多人,都见过这幅画,没有任何人提出这个船周边是什么?没有任何人会提出来,会提出来的可能就是那些钻牛角尖的人,(说)这个里面多一笔少一笔了。

在这个画里面,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个空白、留白是所有的一切,是我们意识当中所能产生的任何想法的所有。也就是说,碧波荡漾在里边,一汪清水在里边,我们甚至可以设置在云端,他都可以这么去理解,这个是妙就妙这个地方,而不是画家把所有事情把它交代完毕。

我们说,留白是留给我们关着的一种空间,我们再看一幅,这个是齐白石的一幅画,据说是曹禺先生的命题画。给了一句诗句,叫“十里蛙声出山泉”。


这里面麻烦在哪呢?既没有蛙,又没有声,这个齐白石他怎么来创造这幅画呢?大师就是大师,所有人看了这个画,没有任何人提出,蛙声,也没有人提出这个青蛙,没有人提出来。

你们就发现了什么问题吗?中国人对中国画的欣赏,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是扎根在我们的基因当中了,这个就是概念,前面讲概念,这就是概念。

我们把这概念能不能用上去呢?我们在空间里面是一片墙怎么样,一汪水怎么样,一个山水怎么样。这里为什么要开个孔,留个窗出来,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这个空间,是可以营造出来,因为我们有意识到这一块,不是一个纯物理现象,是吧?


你像这个,如果我这样讲,这个墨都是断断续续的,它不是都断掉了吗?所有人都会笑话我。笔不到意到,这个中国人全懂,小孩子也懂,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智慧,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我们在学了很多设计以后,反而把这个忘掉了。

那这个空间,是不是我们想到的,哎呀这留一块空白吧,留白其实是要苦心经营的,这个白放在什么位置?放多少,放在什么地方,都要深入的研究。

所以古人就这样讲,“计白当黑”,


你不画的部分,那才是你最最妙的部分。明代有个画家讲,“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就是画在没有笔墨的地方更妙,我们不画的部分,不是空白,不是忘了。

那留白部分,它是要精心的去规划,苏州园林,白墙上,除了有漏窗,它很少放东西。我们现在做空间(设计)时经常会看到,一块空白里面它就挂幅画,和境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视觉上的反应,它没有考虑这个视觉以后的这个东西,都是眼前的东西。

你怎么把万物纳入进来?那就像我们这标题(眼界),要把这个万物纳入到空境里面来,这个需要去经营的。

我们的建筑、室内都是空间意识。明代的计成 写了一本书叫《园冶》,园林的园,冶金的冶,这个名字一看就明白了,园林的经营。


这本书比较遗憾,就是在我们中国被禁了300年,后来在日本发现后,重新组装而成发行。一本明代的建筑巨著,我们所看到园林都是很有限的空间对吧,眼界,很有限的空间,他怎么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创造一个无限来?

苏州古典园林最核心的两句话,一个叫做什么?“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要造出一番天地来,这是不是很有技巧?你怎么把它做出来。第二句话也很重要,尤其是我们学设计的,搞艺术的,不能是完全物质化的思维。第二句话,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取法自然,超越自然”。

解读留园

1000年前的中国人如何将小空间变大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他怎么在这个小空间里面,创造一个空间,就是有限的,你怎么造呢?我们有个小空间,我们要变大,我下面有一个案例来说明。

我们就讲一个小空间,就600平方的小空间,而且它里面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茶室,一个会客空间,一个小书房,剩余的部分怎么去打点呢?对不对,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


这个600平方的空间里面,呈现出这么这么多的,一种自然的风景,而且他真的还看不到边际在哪里,界限在哪里,都是模糊的。就把整个外围和里边的完全融为一体。

我们现在造新园,你们回家看看你们自己的作业,你就清楚了,我们差不多都是,你开这个门,就知道干什么用,你开这个窗,到底干什么用?都是知道的。都在所有观者的预见中,很少能够看到在“情理之中,意想之外”。

我们这个都在“情理之中,意想之外”,你知道这个走道和前端的关系吗?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而探究这个里边的真相,这是人类的一种习惯。利用了这种习惯,把我们一个有效的空间,通过阻隔,通过扭曲,通过这个窗的借景,通过一块石头的寄情…好,把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无限大的想象的,意识空间。


可以这么说,它就是一种意境的延伸,我们很难知道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习惯上建筑要讲关系,你能感觉到这是什么吗?右边什么吗?感觉不出来,一个600平方一个小空间,我就是找到几个主要的面拍了一下,可以讲移步换景,在这个小空间里面,做到了。

真是移步换景,我再拍几十张照片,依然不重复。我做了一个分析图,这个厅就是黄色部分,天井廊道,大部分都是天井,但是他做了这么多的里边的这个机关。


你想这个园子干啥用的?给人舒心的地方啊,逛园子的地方,不是仅仅让你看的,他要你逛。如果仅仅要你看的话,你看画报是一样的。要身临其境,移步换景。

很复杂,但是我们去园子的时候,我相信你们所有人觉得一点都不复杂,自然而然。哎,这是个巷子,这是墙壁,这是花窗,不会有任何阻挡,你不会感觉到很寂寞,要掉头走,没有,都能达到他的效果。

看这个里边,有多少个机关在里面,而且我们造园里面强调,就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你尽管都是人造,但是你就要让人家觉得,宛如自然形成,这个就是有很多技法,许多个人的修养在里面。

盖上屋顶,天井,露天的,室内的,你看,这里面的关系就呈现出来了。我们600平方,我再重复一下,就是一亩地而已,做得这么复杂的系统。

那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实现了《园冶》这本书上对造园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叫什么?叫”可望,可游,可居“。

我这边要讲一点就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不能把它纳入到景观序列里面,它是一种居住形式


刚前面讲,讲隔,讲曲,讲借,我们知道园林的很多庭院里面,会题一个词,“与谁同坐轩”,这个诗句,它把后面最著名的擦掉了,留有一点悬念,“与谁同坐轩”就是个普通的亭子,但是你看到后面答案,你就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真正的有限的空间化为了无限的空间里面,融合进来了,他答案是,清风,明月,我

我们设想,我们有了这么一个意镜,我们有这么一个意境的追求,你们设想了没有?任何遮挡,任何阻挡都是不应该的,所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这不仅仅是一个境界的高低的问题,而是他在一个有限的建筑空间里面,打开那个无限的窗口。(待续)

宋微建:关于空的三种尺度

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空境。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意识的。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

空间不“空”,关于空的三种尺度


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空境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意识的。我们今天要试图从这个空的话题展开,来谈我们的设计。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空”和“境”,进行有机的转换,不转换呢,空还是空,境还是境,和我们没有关系。

所谓空,可以从字义上去分析,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间大到宇宙小到微尘,我可以说这是一般的理解。

那么,空到底有多深呢?

我们学设计都知道,我们的高度在哪里?我们的高度在我们的深度,深度在哪里?深度是最最基本的粒子,基本的概念,这个是深度。不是复杂,复杂没有深度,往往把事物剖析到基本单位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深度,自然就有了高度

空的常识概念:天空 空白 没空,这三个概念完全不一样的。


天空,有尺度的,空白,不见得有尺度,对吧?没空,是时间概念。所以这些概念要记得,所谓概念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如果我讲的一个事物,你们在座的没有概念,我就传达不出去。

我们学设计的一直在研究,所谓的”造型语言“,我们在语言交流的时候,一定要用概念来交流。我们能不能把一个设计概念通过电话能够交流清楚?你必须要拿图纸甚至要用动画,还要你亲自在上面去做解释的,这种概念是模糊的。

我们可以想想,电话里一说,鸟蛋!清楚了吧?一个建筑像鸟蛋、鸟巢,清楚了吧?这个叫做概念。

苏州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个概念是属于我们老百姓交流的语言,科学是要把这个概念搞清楚的一门学问。所以我们自古以来关于这个宇宙,这个空,我们一讲到空,天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就要我们花时间去研究,当然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研究出的。

整个历史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确实很有意思,我们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的,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呢?就是发展到宇宙大爆炸,可以这样讲,依然在争论中,没有结论。所有你看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个“空”字,我们马上想起“空白”,“空间”,现在看来已经不是这样了。这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基本问题了。

 “空”是不是“无”呢?“空”毫无疑问是相对于“有”,是相对”存在“,物质、时间、意识。我们中学要学到物理,都会涉及到,讲到事物的基本概念的时候,它就会必须要出来。

我们从这个字面上去看,差不多能够感觉到这个宇宙的大与小的问题。“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能这个词用得真的已经非常非常到位了。但是我们如果没有一个事实证明,我们很多人会说,这个算什么。


我们还有很多人,听到佛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一般人理解,“色”,就是这个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万象。物质,就是色,不是颜色,是个相,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所以说这个“空”呢,佛学里面讲的“空”,和我们现在认识的“空”,是不一样的东西。

佛学认为,一切的相一切的色,空是它的本性。这话可能有点不太理解,我看这个图,好看,我们经过设计教育的人,差不多是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是这个习惯,还是比较理性思维的。理性思维看这个图,比较容易看出来。

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天空,以我们现代的科技手段,我们在100光年时的影像是这样,100光年,一光年相当于一万亿公里。

再乘以一百,你们已经知道巨大了,在那个时候看到的”相“是这样子。好,我们倒过来,微观的角度去看,一微米时的图像,1皮米等于十亿分之一毫米,1毫米就十亿分之一,我们的脑子已经不够用。

你知道头发多细?1毫米大概有10根头发左右,差不多这个关系,你看我讲头发,你们就有概念。这两张图居然呈现出来的像,居然一样的。我们还没找到,这个再下去是什么东西。

不是我们现在脑子里的那种概念,承受不了了。所以你看,我们做设计,要么你不要去碰,你要去碰,你说你有多少深度吧,你就必须把一些基本概念一个一个搞清楚,然后成为概念以后,你对这个事物有认识了,它成为概念。

概念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设计的,你的手段。就是在把一个一个问题搞清楚,然后变成概念,然后就变成你的手段。

前面讲的,尤其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概念,我也在复旦学过佛学,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的代表,他说,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许多的科学实证,就是找到了证据,差不多证实了科学的观念。

我今天这样讲,这不是一个答案,这是一个现象,这是在我们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在这个此时此刻我们人的认识,既有清晰的又开始模糊了,所以这世界比较难认识。

我在有篇文章中,看到霍金说,人类要能够理解这个世界万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3000年。就是包括我在内,尽管去幻想,这就是最最深奥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最最最可触及到的东西。

我们习惯的,眼见为实,对吧?你看我们这个“眼界”,我必须要用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我才能认可。这是我们人类的局限。有了这个“界”字在,这个”界“既是无界又是有界,同样一个字,两种含义在里面。


我们这个标题叫做《空境》,前面讲的是空,我们很多人对空,现在有一个新的认识,“空间不空”。我们人类究竟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自然界,是什么东西?有观点认为,意识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这个事情又回到了我们对空间,对意识的一个重新的认识。

我们讲的是意境,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学过语文的,都知道这个意境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可以拿来。

你拿个意境回来,有吗?没有,我到意境有吗?也没有的。

意境是什么东西?是存在在我们意识当中。我简单认为这个“境”,是由感而发,这个“感”,是要我们做的。我们做的形象,这个“眼界”,看的部分可以透过这个现象,去理解这个境。所以它是有东西的,它不是一个从空到空,不是,这才叫境。一境一境一境,它是要有一个意识的递增过程。

在宋代有一幅画,叫《寒江独钓图》,这个是一幅名画。


我们中国的很多人,都见过这幅画,没有任何人提出这个船周边是什么?没有任何人会提出来,会提出来的可能就是那些钻牛角尖的人,(说)这个里面多一笔少一笔了。

在这个画里面,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个空白、留白是所有的一切,是我们意识当中所能产生的任何想法的所有。也就是说,碧波荡漾在里边,一汪清水在里边,我们甚至可以设置在云端,他都可以这么去理解,这个是妙就妙这个地方,而不是画家把所有事情把它交代完毕。

我们说,留白是留给我们关着的一种空间,我们再看一幅,这个是齐白石的一幅画,据说是曹禺先生的命题画。给了一句诗句,叫“十里蛙声出山泉”。


这里面麻烦在哪呢?既没有蛙,又没有声,这个齐白石他怎么来创造这幅画呢?大师就是大师,所有人看了这个画,没有任何人提出,蛙声,也没有人提出这个青蛙,没有人提出来。

你们就发现了什么问题吗?中国人对中国画的欣赏,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是扎根在我们的基因当中了,这个就是概念,前面讲概念,这就是概念。

我们把这概念能不能用上去呢?我们在空间里面是一片墙怎么样,一汪水怎么样,一个山水怎么样。这里为什么要开个孔,留个窗出来,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这个空间,是可以营造出来,因为我们有意识到这一块,不是一个纯物理现象,是吧?


你像这个,如果我这样讲,这个墨都是断断续续的,它不是都断掉了吗?所有人都会笑话我。笔不到意到,这个中国人全懂,小孩子也懂,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智慧,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我们在学了很多设计以后,反而把这个忘掉了。

那这个空间,是不是我们想到的,哎呀这留一块空白吧,留白其实是要苦心经营的,这个白放在什么位置?放多少,放在什么地方,都要深入的研究。

所以古人就这样讲,“计白当黑”,


你不画的部分,那才是你最最妙的部分。明代有个画家讲,“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就是画在没有笔墨的地方更妙,我们不画的部分,不是空白,不是忘了。

那留白部分,它是要精心的去规划,苏州园林,白墙上,除了有漏窗,它很少放东西。我们现在做空间(设计)时经常会看到,一块空白里面它就挂幅画,和境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视觉上的反应,它没有考虑这个视觉以后的这个东西,都是眼前的东西。

你怎么把万物纳入进来?那就像我们这标题(眼界),要把这个万物纳入到空境里面来,这个需要去经营的。

我们的建筑、室内都是空间意识。明代的计成 写了一本书叫《园冶》,园林的园,冶金的冶,这个名字一看就明白了,园林的经营。


这本书比较遗憾,就是在我们中国被禁了300年,后来在日本发现后,重新组装而成发行。一本明代的建筑巨著,我们所看到园林都是很有限的空间对吧,眼界,很有限的空间,他怎么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创造一个无限来?

苏州古典园林最核心的两句话,一个叫做什么?“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要造出一番天地来,这是不是很有技巧?你怎么把它做出来。第二句话也很重要,尤其是我们学设计的,搞艺术的,不能是完全物质化的思维。第二句话,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取法自然,超越自然”。

解读留园

1000年前的中国人如何将小空间变大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他怎么在这个小空间里面,创造一个空间,就是有限的,你怎么造呢?我们有个小空间,我们要变大,我下面有一个案例来说明。

我们就讲一个小空间,就600平方的小空间,而且它里面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茶室,一个会客空间,一个小书房,剩余的部分怎么去打点呢?对不对,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


这个600平方的空间里面,呈现出这么这么多的,一种自然的风景,而且他真的还看不到边际在哪里,界限在哪里,都是模糊的。就把整个外围和里边的完全融为一体。

我们现在造新园,你们回家看看你们自己的作业,你就清楚了,我们差不多都是,你开这个门,就知道干什么用,你开这个窗,到底干什么用?都是知道的。都在所有观者的预见中,很少能够看到在“情理之中,意想之外”。

我们这个都在“情理之中,意想之外”,你知道这个走道和前端的关系吗?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而探究这个里边的真相,这是人类的一种习惯。利用了这种习惯,把我们一个有效的空间,通过阻隔,通过扭曲,通过这个窗的借景,通过一块石头的寄情…好,把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无限大的想象的,意识空间。


可以这么说,它就是一种意境的延伸,我们很难知道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习惯上建筑要讲关系,你能感觉到这是什么吗?右边什么吗?感觉不出来,一个600平方一个小空间,我就是找到几个主要的面拍了一下,可以讲移步换景,在这个小空间里面,做到了。

真是移步换景,我再拍几十张照片,依然不重复。我做了一个分析图,这个厅就是黄色部分,天井廊道,大部分都是天井,但是他做了这么多的里边的这个机关。


你想这个园子干啥用的?给人舒心的地方啊,逛园子的地方,不是仅仅让你看的,他要你逛。如果仅仅要你看的话,你看画报是一样的。要身临其境,移步换景。

很复杂,但是我们去园子的时候,我相信你们所有人觉得一点都不复杂,自然而然。哎,这是个巷子,这是墙壁,这是花窗,不会有任何阻挡,你不会感觉到很寂寞,要掉头走,没有,都能达到他的效果。

看这个里边,有多少个机关在里面,而且我们造园里面强调,就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你尽管都是人造,但是你就要让人家觉得,宛如自然形成,这个就是有很多技法,许多个人的修养在里面。

盖上屋顶,天井,露天的,室内的,你看,这里面的关系就呈现出来了。我们600平方,我再重复一下,就是一亩地而已,做得这么复杂的系统。

那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实现了《园冶》这本书上对造园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叫什么?叫”可望,可游,可居“。

我这边要讲一点就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不能把它纳入到景观序列里面,它是一种居住形式


刚前面讲,讲隔,讲曲,讲借,我们知道园林的很多庭院里面,会题一个词,“与谁同坐轩”,这个诗句,它把后面最著名的擦掉了,留有一点悬念,“与谁同坐轩”就是个普通的亭子,但是你看到后面答案,你就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真正的有限的空间化为了无限的空间里面,融合进来了,他答案是,清风,明月,我

我们设想,我们有了这么一个意镜,我们有这么一个意境的追求,你们设想了没有?任何遮挡,任何阻挡都是不应该的,所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这不仅仅是一个境界的高低的问题,而是他在一个有限的建筑空间里面,打开那个无限的窗口。(待续)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沪ICP备190385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