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建访谈:造一间艺术博物馆的挑战在哪里?

建筑和美术同属于造型艺术。而建筑和美术经常会相遇,比如在居室里挂画,又比如艺术类的博物

建筑和美术同属于造型艺术。而建筑和美术经常会相遇,比如在居室里挂画,又比如艺术类的博物馆。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设计师对待艺术场馆的设计营造,会更像在创作一件艺术品,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场馆早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场馆,有的延续传统,有的创意无限,但不论怎样,在设计师的巧思妙想之下,它们都被赋予了灵魂,成为了艺术品最恰当的安身之处。问题来了,设计一个艺术场馆和营造其他大型建筑有什么不同的点需要特别去投入心思的呢?

 

宋微建: 博物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宋微建的事务所位于繁华的新天地区域,原以为内部环境会如想象中那般现代豪华,但未曾想到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隐藏于深处的办公室却不时透露出一丝古朴与陈旧的气息,就连窗外明亮的阳光也瞬间变得清凉了不少,像是能安定浮躁的内心。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了他曾经设计过的一系列作品,仿佛也带着治愈的魔力,带领人们穿越回过去的年代,寻访那份传统的经典。


位于苏州桃花坞区域内的“朴园”,是如今唯一留存下来的民国时代的园林,也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经历时代的变迁,现在的朴园内除了一些民国遗留下的建筑之外,在文革期间还被增加了几幢“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建筑,乍看之下有些不伦不类。因此当地文化局领导找到宋微建,希望他能够在建造一座博物馆的同时,按照民国风格作延伸,把园内文革增建部分也改造成民国的感觉,但在听到这个建议后,宋微建立刻就拒绝了。 

“古建筑的保护和改造要依据、保留、呈现历史的线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凸现出建筑的可识别性而不是模糊年代的界限;让后人可以清晰地看出建筑的“年轮”,而不是以假乱真。”宋微建这样说道,“我们不能在文物边上做建筑的假古董,那样原本真实的东西也会遭人质疑。” 


在他的坚持下,朴园的改造按照设计预期的想法开始执行:一方面,修旧如旧,恢复修缮园中初始建筑的原貌;另一方面,着重改造文革时期的增修部分,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将这一错乱时代诞生的建筑进行“整容”,使之既与朴园原有风貌相适宜,又注入当下的设计理念和时代气息。 “在外立面的改造上,我采用上木材、下青砖的方式铺陈,突出民国时期的特色,再融入一些大窗玻璃采光,使之更能融入园林环境。”宋微建介绍道。而在他的改造下,原先“尴尬”的建筑也逐渐变得和谐了起来。


此外,宋微建别出心裁地在展示厅内模拟桃花坞打造出了一段街景。“桃花坞是苏州陆路和水路并行的一条古街,将多媒体影像放置在室内,在光影的配合下,让人们一进入馆内就恍如身处于桃花坞大街上。”这让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感到亲切万分,而博物馆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在不经意间显露了出来。 

而在提起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馆项目时,宋微建则用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自己,当时从44家事务所中脱颖而出,后知后觉的他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奥运会的重要项目,但是也并不在乎,因为对于每一个项目他都是认真的。 “当时投标成功之后,我做了两件事。首先就是对北京做一个深度的了解,体验当地的文化;其次就是找到民俗馆的定位。”宋微建坦言,自己那时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想法:戏剧化。他认为普通的博物馆都只有文物,那样未免显得太过单调了,人们在观赏时也不会产生多大的热情。因此他邀请了一批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将过去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经典桥段,如过春节、元宵节、娶亲生子、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遛鸟等一一演绎了出来,再通过制作人阵,和多媒体的手法呈现在展厅内。而这种当时被认为“荒唐”的概念如今也逐渐被很多博物馆认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艺术场馆的结构和呈现方式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Q&A:设计博物馆令我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财富堂》:您在设计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前,做了哪些准备?

宋微建:首先我要先了解木刻年画,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据陈丹青说,日本的浮世绘就是来源于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因此它的影响力肯定是国际化的,那么在设计场馆时,我也要注意它的现代感,但又同时要融入当地的环境,不能显得太过突兀。对周边其他几栋建筑也要做一个整体的统筹规划。

《财富堂》:对于古建筑的改造,需要注意些什么?

宋微建:我觉得如果一个古典建筑是值得被流传的,那么就应该以最真实的样子保留下去,设计师不能自作聪明地擅自改造。在老建筑改造里有一个原则:要和传统建筑有联系,但是又不能拷贝。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需要设计师根据经验准确地掌握这个尺度。

《财富堂》:一般的设计项目客户都会有很明确的要求,但对于艺术场馆,客户是否会很精准的了解到自己的需求?

宋微建:我觉得是双向的,大家互相沟通交流来完成这个项目。像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馆项目,甲方事先就有一个脚本,但是偏文学性,我要把它转化成建筑语言,从中选取一些内容强调,或者用不同的形式,如视频、实物来表达。

《财富堂》:您在设计老北京民俗馆时,有参考一些先例吗?

宋微建:其实现在的民俗博物馆很少。我去过北京的民族博物馆,但感觉就像是摆地摊一样;香港的民俗博物馆,就是放一些物品供人参观,有点空洞。上海之前也有一个,但是我没去,因为怕去了“中毒”,影响我的设计想法,不过据说不怎么样,现在好像也关了。所以我觉得“戏剧化”是很重要的概念,因为生活场景是很难通过“物”表达出来的。

《财富堂》:对于这两个博物馆,人们的评价如何?

宋微建:虽然没有很多人赞扬,但是我最高兴的就是没有批评声。大家会觉得桃花坞博物馆很新鲜,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在园林中出现过博物馆;而民俗更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很熟悉,所以他们能够默认我的设计,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财富堂》:这两个项目,从设计方案到最后完成,分别用了多久?

宋微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一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馆项目花费的时间就比较久,方案设计了一年,施工也是一年。

《财富堂》:您觉得艺术场馆的设计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宋微建:我最近主要在做乡村重建的项目。我觉得在设计完这两个博物馆之后,我变得更加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更准确地在这之间进行转换。现在不少设计师只懂得做现代设计,但却没有好好地去接触中国的文化传统,这其实很可惜。

《财富堂》:相比一般的商业项目,艺术场馆的设计是不是会让设计师投入更大的热情?

宋微建:我觉得每个设计师应该都愿意做艺术场馆项目吧,因为它能让设计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

《财富堂》:您如何看待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宋微建:贝聿铭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师,而苏州博物馆又是我最推崇的一个项目,它是古今、中外的完美典范。在我看来,贝聿铭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不高不大不突出。这听上去有点矛盾,但却是真正掌握了苏州园林的精华。这个建筑的“高、大、突出”并不是体现在视觉上,而是被巧妙地通过感觉来营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所有进入馆内的人也许都会觉得有“拙政园”的影子,但所看到又全都是现代的材料和设计,这才是最厉害的地方。我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更加靠近贝聿铭,以及学习他那种对每个项目都“怀抱初心”的热情。

本文转载自《财富堂》,首本专注于全球艺术财富和市场动态的国内权威杂志。欢迎关注《财富堂》微信公众号:fortunetown2014


宋微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首席设计师、上海农道乡村规划创作总监、2012和2013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语言”特色、影响深远的空间作品和家具产品。近年来致力于传统乡村修复性规划;历史街区、老建筑改造等设计。

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构建了微建空间设计的核心观念:传承东方文化的精髓;营造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具有东方人文关怀的空间。


宋微建访谈:造一间艺术博物馆的挑战在哪里?

建筑和美术同属于造型艺术。而建筑和美术经常会相遇,比如在居室里挂画,又比如艺术类的博物

建筑和美术同属于造型艺术。而建筑和美术经常会相遇,比如在居室里挂画,又比如艺术类的博物馆。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设计师对待艺术场馆的设计营造,会更像在创作一件艺术品,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场馆早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场馆,有的延续传统,有的创意无限,但不论怎样,在设计师的巧思妙想之下,它们都被赋予了灵魂,成为了艺术品最恰当的安身之处。问题来了,设计一个艺术场馆和营造其他大型建筑有什么不同的点需要特别去投入心思的呢?

 

宋微建: 博物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宋微建的事务所位于繁华的新天地区域,原以为内部环境会如想象中那般现代豪华,但未曾想到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隐藏于深处的办公室却不时透露出一丝古朴与陈旧的气息,就连窗外明亮的阳光也瞬间变得清凉了不少,像是能安定浮躁的内心。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了他曾经设计过的一系列作品,仿佛也带着治愈的魔力,带领人们穿越回过去的年代,寻访那份传统的经典。


位于苏州桃花坞区域内的“朴园”,是如今唯一留存下来的民国时代的园林,也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经历时代的变迁,现在的朴园内除了一些民国遗留下的建筑之外,在文革期间还被增加了几幢“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建筑,乍看之下有些不伦不类。因此当地文化局领导找到宋微建,希望他能够在建造一座博物馆的同时,按照民国风格作延伸,把园内文革增建部分也改造成民国的感觉,但在听到这个建议后,宋微建立刻就拒绝了。 

“古建筑的保护和改造要依据、保留、呈现历史的线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凸现出建筑的可识别性而不是模糊年代的界限;让后人可以清晰地看出建筑的“年轮”,而不是以假乱真。”宋微建这样说道,“我们不能在文物边上做建筑的假古董,那样原本真实的东西也会遭人质疑。” 


在他的坚持下,朴园的改造按照设计预期的想法开始执行:一方面,修旧如旧,恢复修缮园中初始建筑的原貌;另一方面,着重改造文革时期的增修部分,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将这一错乱时代诞生的建筑进行“整容”,使之既与朴园原有风貌相适宜,又注入当下的设计理念和时代气息。 “在外立面的改造上,我采用上木材、下青砖的方式铺陈,突出民国时期的特色,再融入一些大窗玻璃采光,使之更能融入园林环境。”宋微建介绍道。而在他的改造下,原先“尴尬”的建筑也逐渐变得和谐了起来。


此外,宋微建别出心裁地在展示厅内模拟桃花坞打造出了一段街景。“桃花坞是苏州陆路和水路并行的一条古街,将多媒体影像放置在室内,在光影的配合下,让人们一进入馆内就恍如身处于桃花坞大街上。”这让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感到亲切万分,而博物馆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在不经意间显露了出来。 

而在提起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馆项目时,宋微建则用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自己,当时从44家事务所中脱颖而出,后知后觉的他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奥运会的重要项目,但是也并不在乎,因为对于每一个项目他都是认真的。 “当时投标成功之后,我做了两件事。首先就是对北京做一个深度的了解,体验当地的文化;其次就是找到民俗馆的定位。”宋微建坦言,自己那时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想法:戏剧化。他认为普通的博物馆都只有文物,那样未免显得太过单调了,人们在观赏时也不会产生多大的热情。因此他邀请了一批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将过去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经典桥段,如过春节、元宵节、娶亲生子、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遛鸟等一一演绎了出来,再通过制作人阵,和多媒体的手法呈现在展厅内。而这种当时被认为“荒唐”的概念如今也逐渐被很多博物馆认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艺术场馆的结构和呈现方式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Q&A:设计博物馆令我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财富堂》:您在设计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前,做了哪些准备?

宋微建:首先我要先了解木刻年画,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据陈丹青说,日本的浮世绘就是来源于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因此它的影响力肯定是国际化的,那么在设计场馆时,我也要注意它的现代感,但又同时要融入当地的环境,不能显得太过突兀。对周边其他几栋建筑也要做一个整体的统筹规划。

《财富堂》:对于古建筑的改造,需要注意些什么?

宋微建:我觉得如果一个古典建筑是值得被流传的,那么就应该以最真实的样子保留下去,设计师不能自作聪明地擅自改造。在老建筑改造里有一个原则:要和传统建筑有联系,但是又不能拷贝。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需要设计师根据经验准确地掌握这个尺度。

《财富堂》:一般的设计项目客户都会有很明确的要求,但对于艺术场馆,客户是否会很精准的了解到自己的需求?

宋微建:我觉得是双向的,大家互相沟通交流来完成这个项目。像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馆项目,甲方事先就有一个脚本,但是偏文学性,我要把它转化成建筑语言,从中选取一些内容强调,或者用不同的形式,如视频、实物来表达。

《财富堂》:您在设计老北京民俗馆时,有参考一些先例吗?

宋微建:其实现在的民俗博物馆很少。我去过北京的民族博物馆,但感觉就像是摆地摊一样;香港的民俗博物馆,就是放一些物品供人参观,有点空洞。上海之前也有一个,但是我没去,因为怕去了“中毒”,影响我的设计想法,不过据说不怎么样,现在好像也关了。所以我觉得“戏剧化”是很重要的概念,因为生活场景是很难通过“物”表达出来的。

《财富堂》:对于这两个博物馆,人们的评价如何?

宋微建:虽然没有很多人赞扬,但是我最高兴的就是没有批评声。大家会觉得桃花坞博物馆很新鲜,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在园林中出现过博物馆;而民俗更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很熟悉,所以他们能够默认我的设计,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财富堂》:这两个项目,从设计方案到最后完成,分别用了多久?

宋微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一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馆项目花费的时间就比较久,方案设计了一年,施工也是一年。

《财富堂》:您觉得艺术场馆的设计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宋微建:我最近主要在做乡村重建的项目。我觉得在设计完这两个博物馆之后,我变得更加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更准确地在这之间进行转换。现在不少设计师只懂得做现代设计,但却没有好好地去接触中国的文化传统,这其实很可惜。

《财富堂》:相比一般的商业项目,艺术场馆的设计是不是会让设计师投入更大的热情?

宋微建:我觉得每个设计师应该都愿意做艺术场馆项目吧,因为它能让设计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

《财富堂》:您如何看待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宋微建:贝聿铭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师,而苏州博物馆又是我最推崇的一个项目,它是古今、中外的完美典范。在我看来,贝聿铭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不高不大不突出。这听上去有点矛盾,但却是真正掌握了苏州园林的精华。这个建筑的“高、大、突出”并不是体现在视觉上,而是被巧妙地通过感觉来营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所有进入馆内的人也许都会觉得有“拙政园”的影子,但所看到又全都是现代的材料和设计,这才是最厉害的地方。我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更加靠近贝聿铭,以及学习他那种对每个项目都“怀抱初心”的热情。

本文转载自《财富堂》,首本专注于全球艺术财富和市场动态的国内权威杂志。欢迎关注《财富堂》微信公众号:fortunetown2014


宋微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首席设计师、上海农道乡村规划创作总监、2012和2013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语言”特色、影响深远的空间作品和家具产品。近年来致力于传统乡村修复性规划;历史街区、老建筑改造等设计。

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构建了微建空间设计的核心观念:传承东方文化的精髓;营造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具有东方人文关怀的空间。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沪ICP备19038579号-1